暑期三下乡|“青禾织梦实践队”探秘莱西木偶艺术馆
为挖掘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创新路径,7月20日至7月22日,经济管理学院“青禾织梦实践队”赴青岛莱西木偶艺术馆开展“探寻木偶技艺,激活文化基因”主题实践活动。
莱西木偶戏历史悠久,是胶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在民间艺术领域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地位。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走进莱西木偶戏传承基地,目睹了工艺精湛、生动传神的木偶造型,既有《嫦娥奔月》中衣袂飘飘、姿态翩跹的嫦娥形象,也有《八仙过海》里各具特色、神态迥异的八仙造型。这些经典剧目不仅演绎了传统神话故事的奇幻意境,更深刻体现了民间艺术对神话传说的浪漫诠释与价值传承。
观千年偶影:触摸非遗发展年轮
“每一根木偶线条都藏着岁月故事,每一次提线操作都是传承温度。”在艺术馆历史展区,团队成员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老师的专业讲解下,系统梳理了莱西木偶戏两千余年的发展脉络。从汉代提线陶俑的原始形态,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杖头木偶,再到当代创新剧目的影像资料,呈现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演变历程。“木偶不仅是戏偶,更是承载齐鲁文化的活化石”,张老师指着一组《西游记》角色木偶说道。
实践团队深入木偶制作工坊,亲手体验“雕木-联动-彩绘”核心技艺。在专业技师的示范下,团队成员们手持刻刀,在椴木上精心雕琢人偶面部轮廓;学习传统榫卯拼接技法,组装木偶活动关节;运用传统彩绘工艺为木偶绘制戏曲脸谱。“看似简单的关节结构,实则需要精确计算28个活动节点的协调运作”参与制作的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艺术馆创新研发的“微型木偶DIY”体验课程,通过工艺简化与材料革新,使这项古老技艺以更轻量化、互动化的方式融入当代大众文化生活,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执雕刀匠心:体验指尖造物之妙
实践团队在非遗小剧场进行了沉浸式艺术实践,在传承人的专业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操纵高达1.2米的传统杖头木偶进行舞台表演,通过控制提线力度与角度,实现了木偶挥枪、转身、颔首等一系列动作,配合极具地方特色的莱西梆腔唱段,生动展现了“以线传情、人偶合一”的艺术境界。这场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传统木偶戏表演的艺术魅力,更切身感受到非遗传承所需的专业技艺与艺术修养。
掌丝线乾坤:激活非遗舞台生命
本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调研与沉浸式体验,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路径的认知理解,培育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创新思维与传承责任意识,探索了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创新动能。(通讯:徐金泽 孙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