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暑期三下乡|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鸢影寻脉实践队”探寻潍坊文化符号

为响应国家赓续中华文化血脉、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号召,深入挖掘潍坊风筝的文化价值,探寻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与时代活力,7月18日至20日,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鸢影寻脉实践队”走进潍坊,通过实地调研、传承人访谈、手工体验等方式,解码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符号背后的“古今对话”。

博物馆探源:触摸风筝文化的历史脉络

7月18日,实践队首站走进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场馆内设有12个特色展厅,系统呈现了风筝的历史沿革、流派分类及创新成果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魅力。“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队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博物馆通过研学服务等形式,正让风筝文化从“展品”变为“可触摸的教育资源”。

当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潍坊市博物馆,聚焦民俗与非遗展区深入考察。队员们通过老照片与文献资料了解到,潍坊风筝不仅是节日里孩童手中的欢乐载体,是庙会中装点街巷的民俗符号,更在祈福礼仪中传递着代代相传的温情记忆。“从实用工具到文化载体,风筝的功能演变始终与时代同频。”队员们在梳理中深刻体会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传承人对话:坚守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7月19日上午,实践队走进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交流,触摸守艺匠心焕活密码。

在郭洪利手工坊,传统与创新的风筝作品交相辉映。“继承不是复刻,是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郭洪利师傅的话道出传承的核心。随后,队员们与成为传承人数十年的纪师傅对话,读懂了非遗传承中的“笨功夫”。“少一步,风筝就少了魂。这份对每道工序的苛求,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传统技艺得以延续的根基。

在与掐丝珐琅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实践队还发现了跨界创新的可能。风筝的骨架支撑与珐琅的金丝定型逻辑相通,民俗寓意也能相互呼应。

手工体验与产业调研:从技艺传承到文化破圈

7月19日下午,实践队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手工风筝体验馆沉浸式参与制作。从“扎、糊、绘、放”四大工序入手,调整竹条、裱糊丝绢、勾勒图案。通过体验,大家系统梳理了传统工艺细节,也记录下风筝与艺术观赏品融合的创新方向。

7月20日,实践队走进杨家埠梦想小镇,探访天成飞鸢风筝铺与天顺风筝彩灯。天成飞鸢的王师傅介绍,基地通过与高校合作,让风筝文化“渗透进青年群体”,还与外国机构合作将其推向世界;天顺风筝彩灯的王师傅则受家族熏陶传承技艺,他强调:“传统风筝对工艺要求极高,一款成品需多次试飞调试,非遗的背后是代代传承人的呕心沥血。”

当日下午,实践队抵达“中国风筝第一村”王家庄子村村支书、非遗传承人王振华详解了风筝的发展:从生产工具到文化载体,蝙蝠、寿星等图案藏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糊绘放”技艺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匠心。

结语:让非遗在时代语境中“活起来”

三天的调研中,实践队深刻体会到潍坊风筝既是解码地域民俗的钥匙,也是传统符号现代转化的范本。

后续,实践队将继续整理调研材料,深入分析非遗产业化路径,探索风筝技艺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结合点,力求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青年方案,让非遗文化芯片在当代语境中真正“活起来”“传下去”。(通讯员:支果梁 高久苗;摄影:王道贺 陈平 尹俊曈


发布日期:2025-08-26